當年,英國靠什麼成為頭號強國

原標題:當年,英國靠什麼成為頭號強國英國因棉紡織技術和質量發展,開啟瞭工業革命的先河,成就瞭所謂“日


原標題:當年,英國靠什麼成為頭號強國

英國因棉紡織技術和質量發展,開啟瞭工業革命的先河,成就瞭所謂“日不落帝國”的霸業。新時期,又伴隨棉紡織技術和質量發展停滯,不可避免地衰退瞭。在脫歐的泥潭中,今天的英國不僅部分喪失瞭面向世界的目光和胸襟,而且似乎忘記瞭曾經強盛的原因所在

■趙文斌



英國是傳統的養羊大國、歐洲重要的羊毛產地。優越的氣候和土壤條件,造就瞭英國羊毛的潔白和柔軟。1300年,英國貿易出口總值為30萬英鎊,其中羊毛出口總值就達28萬英鎊。

英國羊毛經佛蘭德進入歐洲各國,佛蘭德逐漸成為歐洲的羊毛貿易中心,也成瞭英國和法國爭奪之地。1328年,法國占領佛蘭德,英國遂禁止向該地出口羊毛。1337年11月,英王愛德華三世率軍進攻法國,拉開瞭一場人類歷史上耗時最長的百年戰爭。

1453年7月7日,法國人依靠加農炮和火繩槍打敗瞭手持弓箭的英國人,取得瞭勝利。10月19日,法國大軍抵達波爾多時,英國守軍已經無力抵抗,隻能投降。百年戰爭至此結束,英國不僅退守到大不列顛島,而且淪為歐洲二流國傢,實力位居西班牙、葡萄牙、法國等國之後。

那麼,英國後面又是如何崛起成為世界頭號大國的?從經濟史學的角度來看,一大秘訣隱藏在紡織品中。



毛紡織貿易助推國力恢復



戰敗後的英國人不再滿足於單純出口羊毛,而開始大力發展毛紡織業及其貿易。

一是,采取產業扶持政策,通過稅收、出口等政策,為毛紡織業發展提供瞭十分有利的環境。通過移民政策,秘密引進佛蘭德紡織工人,提高英國工人紡織技能。

二是,大力技術革新。臺式梳毛機、紡紗機等技術的進步,推動瞭英國毛紡織業迅速發展。其中,水力漂佈機的推廣應用,使得呢絨寬幅變大,產量顯著提高,質量明顯改進。

三是,規模化生產。英國逐步湧現出許多紡織生產中心,水力漂佈機使呢絨生產中心逐漸脫離城市,向靠近水源的農村轉移,形成瞭三個新的主要呢絨生產區。規模較大的手工工場使得紡織分工越來越細,更有利於質量控制。

英國非常註重出口呢絨質量,政府安排專門鑒定員,負責檢查產品質量,每年向財政署提供檢驗報告和賬冊。符合法定標準的加蓋檢驗印章後允許出口,不符合標準的則會被沒收。英國呢絨質量不斷提升,開始享譽歐洲,連意大利米蘭的織工都紛紛仿制。

英國呢絨在15世紀末成為歐洲國際貿易中的一宗主要貨品。在1470年至1510年,英國呢絨出口量年增長率達到30%。毛紡織業成為英國的“民族工業”,保證瞭皇傢國庫的正常運轉,支撐著英國的經濟命脈。

16世紀的英國圈地運動擴大瞭牧羊場,增加瞭羊毛產量,為呢絨的生產提供瞭充足原料和廉價勞動力。由此,英國毛紡織業進一步脫離舊有的生產方式,手工工場更加擴大,生產規模、效率和產品質量得到提升。而歐洲直通印度新航線的開通、美洲大陸的發現以及環球航行的成功,又為英國呢絨開拓瞭更為廣闊的世界市場。1565年,英國呢絨出口占全部出口商品總額的78%。1588年,英國在海戰中打敗瞭當時的世界頭號強國西班牙,開始嶄露頭角。



遭受印度棉織品強力挑戰



使英國成為真正世界頭號強國的,並不是毛紡織業,而是棉紡織業的發展。 帝寶產後護理之家|台中產後月子中心推薦

棉花原產於印度,種植歷史可追溯到四五千年前。歷史上,印度棉織品的成品質量很高;孟加拉棉花質量優良,紡織出的平紋細佈十分緊俏。14世紀,印度古吉拉特邦帶有鵝類圖案的棉織品遠銷至非洲。在馬六甲,印度棉織品被用來換取胡椒、樟腦、檀香木、中國瓷器、絲綢和金屬;在斯裡蘭卡和馬爾代夫,織物是主要的“貨幣”,可用來購買肉桂、胡椒、檳榔等物品。

與亞洲不同的是,15世紀以前,棉織品在歐洲貿易中並不常見。歐洲人僅把棉織品用作裝飾品、桌佈等,需求量很少。15世紀末,直接連通歐亞的新航路開辟,歐洲人踏上印度的土地,色彩豐富和質量優良的棉織品讓他們感到震驚,精良的平紋細佈、色澤多樣的印花棉佈更是讓他們眼花繚亂。1598年,荷蘭旅遊者兼商人范?林斯科頓在《航行去東印度》中這樣感嘆:“在印度的聖托馬斯等地區的棉織品顏色齊全,本地人多數都穿著棉織品,其得到的贊頌比絲綢織品還要高。”

17世紀晚期,歐洲經濟生活水平不斷提高,社會時尚也發生巨變。印度棉佈的實用、舒適、色彩斑斕和濃厚的異國情調,讓消費者為之傾倒。從王室到商界,越來越多的人青睞輕便又實用的棉佈,並把用印花佈和白洋佈做窗簾、墊子、臥具等視為典雅美觀和時尚的象征。

1719年,有人這樣描述當時英國人的著裝:“所有卑微的人,包括女仆和不起眼的窮人,都按照自己的意願著裝……他們都穿上瞭棉佈和亞麻佈服裝。因為這類服裝價格低廉、質地輕薄,而且色彩明快。”

印度棉織品不僅在英國國內受到歡迎,而且深受歐洲其他國傢、非洲以及拉丁美洲民眾的歡迎,成為當時世界上利潤豐厚的暢銷商品,乃至於控制瞭全世界四分之一的紡織品貿易。在此情形下,英國毛紡織品遭到嚴峻挑戰,本國經濟受到不小沖擊。

與當時占據英國輸出品王座的毛紡織業相比,16世紀棉紡織在制造工業中的地位並不太高。曼徹斯特是英國最早生產棉佈的地方,17世紀初以塞浦路斯進口的棉花為原料生產粗棉佈,品質中等以下,數量不多。還有一些地方仿造印度棉佈,盡管由於擁有得天獨厚的濕度和溫差,紡出來的棉紗異常纖細,但工具和技術的差距,導致生產出來的棉佈僅僅是棉麻混合織品,遠不如印度棉佈柔軟、漂亮。

1640年前後,英國棉紡織業勞動組織和工具設備均仿照毛紡織業,數量和質量遠遠落後於市面上流通的印度棉織品。由於質地低劣,基本無人問津。



率先實現機械化動力化



面對印度高質量棉佈的競爭,英國人一開始幾乎毫無還手之力。為瞭保護本國紡織工業,1662年,英國政府再次實行產業政策:禁止在本國內銷售印度棉佈,向進口的印度商品征收高額的歧視性關稅。1690年到1721年間,英國國會又相繼頒佈一系列法令,禁止進口印花棉佈。但這些措施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,於是英國政府鼓勵和支持本國商人建立棉織業和印染業,學習印度經驗提高棉佈質量。

英國人將科技作為質量發展的根本動力。此後的100多年,不斷采用和普及新技術,推進產業機械化和工業化,全面提升質量,試圖與印度搶奪國際棉織品市場。1733年,英國一傢棉織工場的機械師愷伊發明瞭新的織佈工具――飛梭,其工效比原來的織機提高一倍多。飛梭發明並廣泛應用後,棉紗供不應求,急需研制新的紡機。1765年,曼徹斯特一個兼做木工的織工哈格裡沃斯,設計並制造出一架可同時紡八個紗錠的新紡機,把紡紗的工作效率一下提高瞭8倍。他以妻子的名字為這種新紡機命名――珍妮紡機。

1779年,克隆普頓發明瞭騾帝寶產後護理之家|台中產後護理之家推薦機,紗線變得柔軟、精細且結實,棉紡織品的“質”和“量”實現瞭革命性提升。1785年,卡特萊特發明瞭水力織佈機,織佈效率提高40倍。科技推動著英國棉紡織效率和質量交替上升,英國人創新熱情高漲,印花、漂白、染色等技術和凈棉機、梳棉機、卷線機、整染機等機械的發明和創新比比皆是。為瞭推動技術進步和質量發展,英國政府采取多項優惠和獎勵政策,對棉紡織技術發明創造者發獎封爵。1786年,英國國王封卡特萊特為爵士,之後還任命他為德比郡郡長。1812年,又獎勵發明綜合紡紗機的克隆普頓5000英鎊。

隨著機器生產的增多,畜力、水力和風力等原有動力已經無法滿足需要,亟需一種新的動力機器。1765年,曾是格拉斯哥大學教具修理師的詹姆斯?瓦特吸收前人科研成果,制成瞭第一臺單動式發動機――礦井抽水用的蒸汽機。1784年,瓦特又成功研制出萬能蒸汽機,將人類帶入蒸汽時代、機械化時代。蒸汽機很快取代水車驅動紡紗機和織佈機工作,英國棉紡織業如虎添翼。

18世紀末期,英國棉紡織率先實現機械化生產。1806年,英國基本完成棉紡織業機械化、動力化。英國棉佈產量和質量隨之大為提高,圖案美麗、色澤亮麗的棉紡服裝不但舒適暖和,而且價格低廉、外觀精致,成為歐洲上流社會競相追逐的對象。1800年,英國棉織品出口額占據出口總值的25%;1828年,高達出口總值的一半,棉佈隨之成為人類史上第一個全球化商品。英國棉紡織逐漸成為工業的中堅,推動著工業革命的發生與發展。史學傢幾乎一致認為,棉紡織是英國乃至世界工業革命的起點和先導。

隨著英國棉佈質量不斷提高,18世紀後半葉,英國不僅不再向印度進口棉佈,而且開始把印度當作制成品傾銷地。1814年至1835年,英國輸往印度的棉佈增加瞭62倍,同期印度輸往英國的棉佈減少瞭四分之三。印度紡織業迅速崩潰,著名的紡織業城市達卡,1827年有人口15萬人,8年後隻剩下3萬人。印度商人為瞭生存,不得不引進英國技術和織佈機,按照英國標準生產。歷經百年抗爭後,印度徹底從棉佈出口國變成進口國,而英國的紡織出口為全國提供瞭十分之一以上的收入。在巨額的資金支撐下,經過四次英荷戰爭,英國終結瞭荷蘭“海上馬車夫”的黃金時代,成為新的海上霸主。1815年,第二次百年戰爭結束,英國徹底打敗法國,成為新的世界霸主。



質量改進停滯意味著被淘汰



19世紀三四十年代,大機器生產占據英國紡織業的主導地位。1850年,英國加工瞭全世界46%的棉花。19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,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,成為“世界工廠”。英國的繁榮一直持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,戰後的1924年英國棉紡錠數量達到創紀錄的6330萬錠,織機為79.2萬臺。

然而,繁榮之中蘊藏著危機。19世紀末期,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占據優勢的英國紡織設備已經顯得陳舊。但在資本傢看來,舊的機器還可以繼續使用,而更換新設備需要一大筆資金,一點不劃算。作為最大的殖民帝國,英國掌握瞭廣闊的銷售市場、原料產地和廉價的勞動力,即使在技術和質量水平較低的情況下,仍能從殖民地獲得巨額利潤。於是,資本傢寧願把大量資本輸往國外,也不願用於更新國內的生產設備、采用新技術。可是,在世界競爭的格局中,質量發展一旦停滯,就意味著被超越和淘汰。

當英國棉紡織的技術和質量停步不前時,其他國傢卻加快瞭追趕的步伐。1790年,美國紡織工業起步時,還顯得微不足道。但隨著美國人發明瞭環錠紡紗機和自動織佈機,紡織品生產效率和質量大幅度提高,美國遂成為英國的主要競爭對手。20世紀50年代,美國紡織技術、質量水平和紡織機械水平占據世界領先地位,並開啟瞭化纖工業化生產的先河。1990年10月20日,時任美國總統的老佈什在慶祝美國紡織工業200周年的大會上指出,紡織質量發展奠定瞭美國經濟增長和競爭力的基礎。

在亞洲,日本花費大量資金從國外引進紡機先進技術,投入巨額研究開發設備,紡織機械水平和質量水平大幅度提高。1894年至1937年,日英棉紡織實力對比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,從“英盛日起”到“英消日長”,再到“英衰日興”,日本成為英國在遠東和印度洋地區最強勁的競爭對手。

在歐洲,德國和意大利如法炮制,大力發展紡織工業。德國依靠發達的機械加工業和化學工業,不斷更新紡織生產設備,很快成為紡織品和紡織機械出口大國。意大利重點發展毛紡、棉紡、服裝工業,逐步成為歐洲紡織和服裝工業中心。

總之,英國因棉紡織技術和質量發展,開啟瞭工業革命的先河,成就瞭所謂“日不落帝國”的霸業。新時期,又伴隨棉紡織技術和質量發展停滯,不可避免地衰退瞭。在脫歐的泥潭中,今天的英國不僅部分喪失瞭面向世界的目光和胸襟,而且似乎忘記瞭曾經強盛的原因所在。

帝寶產後護理之家|台中頂級月子中心推薦
arrow
arrow

    xhn553vd9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